生命中的矛盾是生命力的表现,因为生命本身不喜欢“僵化”,这种变化就叫“活着”。我原以为自己对于社会的规范是持“叛逆”心态,常常“我行我素”,不在乎别人的看法。最近发现,其实给自己最多“你应该干嘛干嘛”的是竟然我自己。不该迟睡、不该吃零食、不该迟吃饭……
有一天下班后走路,看到一只野狗。我走的时候它就跟在后面,我手里拿着食物,这时能感觉到心跳加速,要保持如如不动还真不容易。一步步走稳,边跟自己说心存善意心存善意,幸好它就没跟上来了。
第一次读的时候,很多词汇看不明白,用了AI来尝试理解。
“识性”可以理解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功能。它是感官接触外境后,产生分辨、理解的能力。
· 属于后天形成,透过学习、经验、文化、环境塑造
· 偏向于思维、分析、判断、记忆层面
· 是六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等的一种活动状态
· 容易被外境所扰动,例如情绪、执着、惯性思维等
“根性”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或修行潜质。
·
属于先天气质或本源的性格,也可说是内心深处的“觉性”所在
·
与人的利钝、慧根、修行深浅有关
·
不易被外物改变,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底层结构
· 在修行中,判断一个人“根器好”或“根性深”,是指他能领悟、能安住、能精进,不容易被识性蒙蔽。
比喻来说,识性像是一台电脑的处理器,用来运作、分析资料,但它不是资料的根本来源。如果识性是水流,根性就是河床。水流会变,但河床形塑了水流的方向。
提到不要过于发展识性,但又说与人相处时、遵守交通规则时需要识性。我有点不太理解。那么,一个人该学习如何控制识性吗?知道好吃,但不执着于一定要吃好吃的,这表示我们通过感官累计的过往经验,其实不可靠吗?
【所谓放弃识性,应是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变化,心要如如不动,但不是说要变成比较迟钝的人。对于六尘境界我们要非常清楚,甜的、咸的,好吃不好吃应该很清楚,问题是不要受到这个好吃或不好吃的影响而去执着一定要追求好吃,舍掉不好吃。】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