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悟更依,真妄相待;若求真去妄,如避影以勞形;若体妄即真,似外阴而影灭。
学佛首要是建立正確的認知。迷、悟是一体两面,如同指甲不离手,头发不离头。影子不离身体,轻松的到树下乘涼,影子就消失了。何须妄想在太阳底下奔跑而求影子不要跟。修行先明白这一点很重要。所谓:-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。
所以真妄本是一个。認知正確是悟,反之是迷。当发现自己是处在迷的境界里时,那就是悟了。
生命本来面目是纯净的,但随着世俗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直汚染,造成了混乱,产生執着,追求。迷是这样来的。
所以佛法修行,-开始于單纯为过程耒減少我们的欲求,把心暫时锁住一个目标(如呼吸,或是脚踩着路面的重心移动)观妄想纷飞的变化,会发觉它是多不安定及散乱。渐渐的心达到安静,“定”就是内心清净没有杂染时,這才是目的。這时才能起妙用,当-起妙用就多样化了。方向明確就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認同。
这样的“无心忘照,万累都捐””
不刻意的去待人接物,只是認知不起分别就万累都捐一身轻。
这堂课也强调刻意或執着行善也是恶,不是行善不好,而是要随缘,任何執着刻意都有意识,就不是本性的自然妙用了。
所以不要看似你吃飯,我吃飯,修行人也吃飯,但是在生活中处处都会成为覺悟的领域,处于菩提海里,各各都在成就我们的道业。讓心越来越清净的那一位,已朝向光明,極乐及涅槃。不知道怎么修的就依然輪廻。
在前几课时,我对心和境不知如何分辨,師父回应我:參吧!
所以我开始反思…
其中就发觉自己生活中所定的一些时间表,一些事我常会做了一些日子就不照辨了。
所以单纯的、枯燥的规定对我而言,我是个逃离者。所以是时候去看透这个逃离的心态是什么?为什么会找介口去说服自己不做呢?可笑的是没做反而沾沾自喜,是意识心一再勝利的嘲笑?
是有必要对治内心的单調、枯燥及乏味,迫自己去完成,看看它到底從那耒。而我又会和它較量多少次才会超越,成为一体。
【修行人只有当下!当下见妄即真,就超越了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