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

彣霓《心要法门》第四章:敞开胸怀面对现实- 心得报告

  坦白说,这一章很深奥,里头有很多疑难点,反复看了看,似懂非懂,于是便请AI为我梳理这些疑难点。试着根据AI的解释与个人的理解,整理本章节的重点:

 性相寂然,包含德用;该摄内外,能广能深;非空非有,不生不灭……(本章节只谈到这里)”。白话如下:

 一切法的本来面目,都是寂的(指作用,是不动的),并且包含着性德的作用,也就是灵知不昧的。性德的作用包含着对内心与外界的处理或运用,能广能深,(能够灵活运用以处理现实问题)。在展现这个性德的过程中,首先要双破,也就是破掉对空和有的对立与执着,同时也要体会到,万法没有一个真实的生灭,不过是依缘起法,在现象上流动的假相。双破以后,才能双显(如实显现本来面目——生灭现象)。先放下对立,才能圆融统一。

 不知道以上理解对不对,若有错误,请改正。

 这篇文章中,给我感触的是“该摄内外”,也就是学佛不仅要能灵活的处理自己的内在世界,还要能圆融地应对外在世界。法师说,我们要训练自己对事情的认知,境界来临的时候,要能清清楚楚,采取正确的反应(其实就是3C)。法师也提到,很多学佛人憨憨的,对世俗的事情一点都不懂,以为这样就是很有修行。这让我想起,以前净空老法师总是说,他从来不看新闻,因为那些会染污八识田,天天就念阿弥陀佛,心地多清净。两位法师所谈的,看似矛盾,是否是指修行次第的不同?即是:

  修行要先出世(培养定力),然后才入世(行菩萨道,不为境转),否则一开始就入世,往往为世间所转?

  法师也开示,双破一定要在双显之前,不然就是世间法(为何这么说?)。法师说的双破与双显是否与“从假入空,从空出假”同意,也就是先放下执着,再如实处理因缘?这倒是提醒了我,因为我总是在执着有与空的两边,忘了后边还有双显,要处理这个假的因缘,(很多时候只观想万法皆空,于是便落入执空。)

  读了本章节后,末学疑惑重重,看来,要“敞开胸怀面对现实”并非易事,哈。南无阿弥陀佛。 

【如能内外圆融,心就不会被污染,不为境转。至于修行出世入世,没有先后,入世其实也包含出世,互为因缘。】

彣霓《心要法门》第三章:生命运行的轨则 - 心得报告

  在这一堂课中,有一句话给了我深刻的提醒,大意是凡夫都在追求生命的假相,也就是妄想中的生活,因有一个假相存在,所以当下的生活反而变成不正常。

   借着这句话反思自己,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活在妄想的生活的人。以前,确实曾经在稳定中渴望变化,觉得变化多样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。但法师告诉我们,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某些变化,而是六根门头全部开放,清楚一切境界的发生,并能够采取正确的反应。

  意识形态就是“相续心”。法师开示,世俗教育给我们灌输太多的意识形态,导致现在很多人变得“不正常”,失去自然人的本能。对于这一点,我深有感触。以前以为通过追求外在的知识,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解,学佛以后,才知道这些碎片化的意识形态,其实会分割我们,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对立之中。

  活在世俗之中,我们确实不可避免要学习不同的意识形态,才能像个正常的世间人。要放下意识形态,同时又不能对当今世界所充斥的意识形态完全不解,要如何把握好这个平衡点,我还是不太明白。 

【生活比如工作,驾车,种菜等需要意识形态来运作,但是生命比如人际关系处理或面对境界就不可以,因为以“我”为中心就会有对立,就会有情绪反应。】

心妍《心要法门》第四章:敞开胸怀面对现实 - 心得报告

“对事情有没有去体验、去昇华,或者只是知道而已?”

最近家里买了葡萄,家人叫我去试,说味道不错。我就想着一般上葡萄都很酸,我怕酸,比较想吃其他水果,就说不了。饭后家人递了两粒给我,坚持要我去试,我咬下去发现,哦真的脆口甜的,完全不酸。亲身去体验真的很重要啊~

“即使是讲圆融和谐,他也不会坚持要圆融、要和谐,那才叫圆融和谐。”

 跟妈妈聊天,她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,不喜欢冲突。我倒觉得有时候有些摩擦未必全是坏事。跟妹妹有摩擦时,虽然脑中跳出很多想骂她的话,不过当下知道说出来不会让事情或气氛变好,就选择跟她说抱一下,一抱泯恩仇。不坚持要圆融、不坚持应该要怎么做,根据身处的情况和情绪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
是的,放下我对你错的对立,那自然就会有正确的运作,祝福你。 

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

俐霏《解心》第三章:生命运行的轨则 - 心得报告

在本章里面有提到,心法本乎无住
但是我看到我的心常常有住,
欲想要执着的去抓住想要被外界看见,承认的想法
想要钱
想要名利
想要很多。。。我贪啊!间接很多错误的反应行为就出现

在安全稳定的生活里想要寻求创业间接迎来许多挑战
在创业期间,面对种种的挑战却又想念以前的安稳
脑袋里一直存在很多假相,假如这样,假如那样
却不愿意接受现实做出对应的改变
 
性相寂然,包含德用
无住心体,灵知不昧
 
心其实很自然的会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反应
只是我的不愿接受,逃避和以自我的意识去作出反应
间接失去了最真实的正确反应
 
心要法门,真的需要静下心去清清楚楚的面对所有发生

【你能看到自己的诸多想法与渴望,就是改变的开始。
你可不急着排斥或否定它们,
继续拜忏,回到心的本来面目,让自己越来越自在。】


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

彩菱《心要法门》第四章:敞开胸怀面对现实 - 心得报告

佛法本身是要训练我们的生命,活出健康,活出本来面目。

我时常想每天可以运动或做瑜伽15-30分钟,可是偶尔做到偶尔没。从以前就想11pm前睡觉,可是这目标好像总是很难达成。每次想好好吃饭,可是自己吃饭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刷手机。

所以最近让自己早上与晚上睡前静坐个10分钟,看看自己能不能渐渐的断除自己想要戒掉的习气。 

“佛法告诉我们要恢复本来面目,使原来对我们的伤害赶快过去,让我们过一个很正常很健全的人生生活.”

本以为我已经放掉某些事情,可是回忆突然涌起时居然还是会有少许的情绪。可是我想就像坐禅那样意识到自己的妄念来的时候,就看着它,然后再让他过去,回到方法。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,当情绪过了就可以继续做本来当下该做的事情。 

性相寂然,包含德用,该摄内外,能广能深,非空非有,不生不灭,弃之不离。

有位亲人三番四次邀约我出席他代理直销大会,我已经明确回答我不想去,不要去,可他还是希望我能出席一次,出席一次后他说他就不会再问我了,地点不是在KL就是在新加坡,不想特地去到那么远之外,也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,三番四次推掉后他还是不死心,最后只回答他明年再看,他才没问下去。明年若他再问起的时候希望我已经懂得如何应对这境界。 

学佛一定要训练自己对事情的认知,当一个境界来临的时候能不能起作用?”

读了这一篇的那一刻觉得不懂如何要写心得,隔天还是不懂,隔了几天后再翻看书,就抓了这几句写了。

看了组员的心得不懂如何点评,那我就先做其他事情吧。 

我想以上就是我需要敞开胸怀面对的现实。 

【我们还是凡人,接受自己的不足,继续发愿修行,就能面对一切而不起烦恼。】

韡纶《心要法门》第十一章:放下吧!进来 - 心得报告

祝福大家,在这篇文章深刻体会就是以下的文章

众生想看什么相,菩萨就示现给他看。众生要见菩萨的相不是意识形态想要看的,而是按照众生心行的部分示现的。所以才说: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”

这今天跟一个同事聊天时候,一问一答。

刚刚开始,就以本身的习性回答。

但是经过几次一问一答。感觉答非所问脾气就来了,不耐烦了。突然间想到心这部分,发现原来带着「我」自己之前的经验,或我的建议被否认,或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思维,渐渐的放下对立听跟留意对方问题再做适当的调整回答。懂就回复,不懂就说不懂。之后整个谈话也变得轻松,也慢慢的发现每个人就是学习的伙伴一面镜子怎样沟通提升自己。 

【对的,只有面对境界内心不对立,就会放下执着,找到一起双赢的方式。 】

欣华《心要法门》第十一章:放下吧!进来 - 心得报告

祝福大家。

在第十一章的《解心》,当看到题目是放下吧!进来,内心就开始好奇是要进来哪里呢?延读下去,进不来是因为我们对境界的执着,执着于意识形态。文中令我有深刻的一句话是,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,当你看我讨厌的时候,其实是你自己讨厌;当你看到人家很喜欢的时候,那是因为你有欢喜心。”那是因为起了对立心,所以要学习把对立转化为圆融,需要产生我们自己的关照。反观自己是我需要学习的能力,那就是看清外面境界就是我自己,能够把外面的境界拉进来, 我看外面的境界就是我内心的境界。内心的事相和外面的境界其实是一体的, 着手的方法在于:“当下即是”,当下能够承担眼前的境界,不去分别,即是普贤境,普贤行。

这一篇章节对我起了唤醒的作用,近期对于生活上的发生很烦恼,一直向外索取(例如去报名一些课程),籍于此方式来满足内心,但往往是无法长期的效果(所谓的圆融)。原来是我把外面的境界和内心的境界隔开了。你有智慧能力才能展现那个境界,所以关键还是在于“一心”。 

是的,当心里和外境对立的时候,就会有执着分别,就无法圆融。当内外境一体时,就可以当下应该做什么就做,最后达到圆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