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白说,这一章很深奥,里头有很多疑难点,反复看了看,似懂非懂,于是便请AI为我梳理这些疑难点。试着根据AI的解释与个人的理解,整理本章节的重点:
“性相寂然,包含德用;该摄内外,能广能深;非空非有,不生不灭……(本章节只谈到这里)”。白话如下:
一切法的本来面目,都是寂的(指作用,是不动的),并且包含着性德的作用,也就是灵知不昧的。性德的作用包含着对内心与外界的处理或运用,能广能深,(能够灵活运用以处理现实问题)。在展现这个性德的过程中,首先要双破,也就是破掉对空和有的对立与执着,同时也要体会到,万法没有一个真实的生灭,不过是依缘起法,在现象上流动的假相。双破以后,才能双显(如实显现本来面目——生灭现象)。先放下对立,才能圆融统一。
不知道以上理解对不对,若有错误,请改正。
这篇文章中,给我感触的是“该摄内外”,也就是学佛不仅要能灵活的处理自己的内在世界,还要能圆融地应对外在世界。法师说,我们要训练自己对事情的认知,境界来临的时候,要能清清楚楚,采取正确的反应(其实就是3C)。法师也提到,很多学佛人憨憨的,对世俗的事情一点都不懂,以为这样就是很有修行。这让我想起,以前净空老法师总是说,他从来不看新闻,因为那些会染污八识田,天天就念阿弥陀佛,心地多清净。两位法师所谈的,看似矛盾,是否是指修行次第的不同?即是:
修行要先出世(培养定力),然后才入世(行菩萨道,不为境转),否则一开始就入世,往往为世间所转?
法师也开示,双破一定要在双显之前,不然就是世间法(为何这么说?)。法师说的双破与双显是否与“从假入空,从空出假”同意,也就是先放下执着,再如实处理因缘?这倒是提醒了我,因为我总是在执着有与空的两边,忘了后边还有双显,要处理这个假的因缘,(很多时候只观想万法皆空,于是便落入执空。)
读了本章节后,末学疑惑重重,看来,要“敞开胸怀面对现实”并非易事,哈。南无阿弥陀佛。
【如能内外圆融,心就不会被污染,不为境转。至于修行出世入世,没有先后,入世其实也包含出世,互为因缘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