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5日星期六

宝碹《心要法门》第七章: 真正成就的功德- 心得报告

在這第七章里談到基本禅修从开始静坐时,由伏下气息浮燥的粗住,再达到细住,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安住下来而已。第二阶段是有所依靠的欲界定,如完全投入佛号中一念就是一整天。

当你把有依丢弃,变成无依真正的禅定时,身体全身会起变化,这时会经过八触,每一触有十个过程叫做十功德。因为這个成就是你真正的成就,所以才叫功德。

所以佛法是要自己实修验证,去感受,也唯有証者方知了。

談到修行人要具备以下几点:

1. 要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修养

(這一点很浩瀚,自己很惭愧边都沾不上。  不知怎样的水準才算是達标準)

2. 对于所要修的法要相应、熱爱及完全投入.

3. 和善知识要相应,要听话

之后要有3个基本信心:

1. 信自己及一切衆生都能成佛

2. 信一切起心动念都是普賢大行

3. 信六根接觸六尘境界都是普賢境界

(目前这基本信心的2及3我还不太能理解,希望可以听到師父细入的开示。)

-念不生,前后际断,照体独立,物我皆如。直照心源,无智无得,不取不舍,无对无修。

32个字深深触动了我,道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境,像水中月,镜中花一样,明明有却怎么都留不住。因为它只是现在现前的境界而已, 事实上它是不存在的,是因缘生因缘滅吧了。

当我们常用识性,什么都爱分别得清清楚楚时,心中妄念碎片不断,烦惱就耒了。

所以勸告用根,只是知而已,不加分别一一融入,就是感受的部分,它是什么我知道,知道就夠了。这讓我想起继如法師教的觸只是知,法師的方法:一动只是覺知身体,不动时只專注在呼吸,观一切皆是生滅。就这样妄念不起就是一念不生,前后际断,缘来心現,照体独立,舍识用根只是知,真正融入时,物我皆如内外合一,,无智无得,没有什么可以取或舍,都是水中月,镜中花,看明白它只是現在现前的境界而已。let go! Let’s go 继续像河水一样不断往前流,生命才能愜意又潇洒,自在逍遥。

就感受吧!顺、逆境都一样,平等感受。佛法只是要我去体验如何舍识用根,只要不起对立,无我当下也没有誰在修了。

近期因政府某两个部门随机又细入的审核,(註:因缘生滅)影响原本的工作进度。本以为马耒年有几天假,那我可以用来趕工,(註:想法也是妄念)但之前为了应对审核常遲回,身体太累终吃不消,(註:因缘不足,相不成現)只能放弃心念,放假一下。(註:回到当下)享受孩子抽时间陪吃饭、喝个下午茶聊聊天,很简单却很惬意,只因放下心念,好好去感受女温馨的陪伴,即时亨受当下的清闲。之后又各有各忙了。(註:吃喝聚散另一生滅)这是我小小的体会,融入享受它可以是這么简单的事。没能留住任何片刻,说出来分享也拿不岀来証明当时应付审核文件的小心翼翼,喝下午茶的清闲感受。清闲是修来的吗?不是,只是放下回到当下。

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没发觉這一点,這堂课

-念不生,前后际断…..我大概多明白了一些,就此而己。日常中希望常告介自己多用感受,体会生滅,減少嘮叨,用上方法动是身体,觸只是知,不动就專注呼吸,心自然自在。

感恩佛法及師父们慈悲,一路的引导着我们🙏🏻

很棒的分享!继续 Go, Go, Go!

 

静仪《心要法门》第七章: 真正成就的功德- 心得报告

在这个讲记里面有一段讲到的是关于独立,就是不必刻意的去经营,一切随缘就行了。当我们做一件事情以后,它就会有一件事情的结果。就是有前因后果才能独立,而在整个系统过程里面呢,是不用脑筋的。 

我自己有察觉到,我自己做事情常常会用到脑筋,做这个事情过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?常常用脑筋去思考,其实就把整个事情复杂化了。现在的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切就要随缘,把自己当下可以做的事情,该做的事情把它处理好,正确的操作,正确的关系,把它处理好,然后就不再去想接下去发生的事情了。

在这个讲记里面看到,“慢慢的去感受我们的这个生命”。在逆境和顺境的时候,要怎么样的去真正的体会,珍惜这美好的时光。顺境我们可以珍惜的时光,真正的去体会我们现在的那个时光,其实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不难,但是在逆境方面呢,要做到当下就可以珍惜,真的是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智慧。当逆境发生过了之后,经验和教训,比较容易好好的去珍惜这个时光。通常往往在发生的当下可能没有这么容易。

我会继续的进步。感恩大家的陪伴。 

静仪   合十 

要在逆境中,珍惜当下,确实不容易。这要看我们有没有建立好修行的基本信心,其一为: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普贤境界。

 

伟杰《心要法门》第七章: 真正成就的功德- 心得报告

阅读完第七章,学习到以下几点:

一、修行和禅修要成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(良好的修养,完全的热爱和依止善知识),然后必须具备三种基本信心:信自己是佛,信起心动念是普贤行,六根接触六尘是普贤境界。

二、不要有依,因为有依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全部。

三、法师不断强调需要平等感受,不管是顺境或逆境,好吃不好吃。这一点和我这些年在内观禅修的学习相符合,重点是保持平等心。 

【以上的学习有在你生活中发挥作用吗?你在生活中如何保持平常心?期待你跟我们分享一些你生活中的例子。】

 

玉珠《心要法门》第七章: 真正成就的功德- 心得报告

读了这章,感觉惭愧。发现之前结界做一百零八拜的时候,一直抱着消除业障的执念去执行,过程中起妄想时,依着这执念把心转回来。有时候,要赶家务事时,更是一边拜一边想着快点结束吧。很多时候都清楚自己没有用心去做,只是觉得有做就好。这不就应了文章中那句「你的心境到哪里,你的成就也到哪里」。

调整了心态,在星期五大悲咒共修会时,放松身心,聆听师父念了经文后,跪下,翻掌,额头着地。。抛开想法,纯粹的跟着师父去做,去感受。

信为道源功德母,依然相信拜忏可以消除业障。这是识性。目前依然有所依的去拜忏,但是相信自己的心必然会打开,会达到「直照心源,无智无得」。

【修行的过程是从有依到无依的。设定了功课,做的当下,完全融入,去感受。这样反复练习到一念不生时,那个当下你就是直照心源,无智无得,也就无依了。】

 

玉珠《心要法门》第六章: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- 心得报告

这一篇说,要去体认和感受生命。生命是总体的存在,具有全方位、多样性, 非推理和语言所能完全表达的。能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就是觉。

文章中一句话,心若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,这个心叫「死心」,而不是我们活着有用的心。自己常常活在担心,焦虑,紧张,不确定,心中挂碍的事情很多。还好,自已还是比较积极的不觉得这是「死心」。就好比,看到孩子的一些状况,会担心,焦虑,紧张,坦然的面对这样情绪的到来。在这一刻,念诵佛号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然而生命是全方位、多样性的,对我来说,这时候,除了调节情绪,调整我的意识形态也很重要,因为此时的发生是思想观念的展现。 

用心感受每个当下,不断学习和训练自己保持正确的处境、正确的关系、正确的操作,希望自己可以在境界来临时,清楚的面对每个状况,能够处理好,敞开胸怀,觉知当下的美好。

【不用调整,只需放下意识形态,融入当下,就能够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。继续努力!】

宝碹《心要法門》第六章: 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- 心得报告

虽即心即佛,唯证者方知。然有証有知,则慧日沉没于有地;若无照无悟,则昏云掩蔽于空門。

生命這个詞是我们人类取的名,它本来就没名却恆常存在。无形无相,只能体認,说不准也拿不出来证明。生命也就是佛,有人说是宇宙能量,我的理解是能量是生命在体现妙用,这个能体现妙用之前的那个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—佛。

佛是觉悟,一个具有全方位,多样性,总体性,有高度警觉性,有敏锐洞察力,醒悟力的這个只能感覺,文字表达不了全面性而且会有語言文字的陷阱,所以只有証者方知。

在偶然中发覺吃飯的过程,眼睛看着盤里的菜,手却会用筷子去夾菜,夾了菜不送去眼睛而是送入口,是什么能這样醒悟没有送錯地方呢。又如有时東西掉下耒,手会很準確的接着,這个又是什么在操作呢。等等之类。

我微笑着体会生命的存在及它的奥妙。时刻如影随行,不离不弃地陪伴着,直到所谓的我也消融,回去佛家。其实也没有什么叫回去,本来就不离不弃,也就没来没去。

用时你不知,当偶而发觉时,当下对立分别生起,你巳不在其中了。所以師父常提醒:回到不知的心。

所以,若说有証有知,则慧日沉没于有地;若從来没感受到佛性的存在,无照无悟,则昏云掩蔽于空門。

生活中过快的惯性反应往往掉入过去未来,只能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覺察回到当下,不断的练习了。

【继续练习,祝福你早日断除惯性反应,证入即心即佛。】

2025年3月1日星期六

珠云《心要法门》第六章:生命是总体的存在 - 心得报告

即心即佛,唯证者方知。

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状况的体认,它就是佛。可是我们要去感受体认它,否则你根本就不知道,因为它不是你知道的东西,而是要我们感受体认的,所以才叫唯证者方知。

虽然唯证者方知,但是这个【证】不能执着,绝对不能执着于成佛上面,一执着绝不能成就。

在这一章里,我学到更用心去感受到生活每一幕情境,因为生命存在不是透过一般的表达方式,而是需要去体验。

感恩行愿茶会师父和助教的用心,使我能把学习到都可以用到生活中。

【非常好!继续感受生命,体验生命是一个总体的存在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