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第七章里談到基本禅修从开始静坐时,由伏下气息浮燥的粗住,再达到细住,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安住下来而已。第二阶段是有所依靠的欲界定,如完全投入佛号中一念就是一整天。
当你把有依丢弃,变成无依真正的禅定时,身体全身会起变化,这时会经过八触,每一触有十个过程叫做十功德。因为這个成就是你真正的成就,所以才叫功德。
所以佛法是要自己实修验证,去感受,也唯有証者方知了。
談到修行人要具备以下几点:
1. 要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修养
(這一点很浩瀚,自己很惭愧边都沾不上。 不知怎样的水準才算是達标準)
2. 对于所要修的法要相应、熱爱及完全投入.
3. 和善知识要相应,要听话
之后要有3个基本信心:
1. 信自己及一切衆生都能成佛
2. 信一切起心动念都是普賢大行
3. 信六根接觸六尘境界都是普賢境界
(目前这基本信心的2及3我还不太能理解,希望可以听到師父细入的开示。)
-念不生,前后际断,照体独立,物我皆如。直照心源,无智无得,不取不舍,无对无修。
这32个字深深触动了我,道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幻境,像水中月,镜中花一样,明明有却怎么都留不住。因为它只是现在现前的境界而已, 事实上它是不存在的,是因缘生因缘滅吧了。
当我们常用识性,什么都爱分别得清清楚楚时,心中妄念碎片不断,烦惱就耒了。
所以勸告用根,只是知而已,不加分别一一融入,就是感受的部分,它是什么我知道,知道就夠了。这讓我想起继如法師教的觸只是知,法師的方法:一动只是覺知身体,不动时只專注在呼吸,观一切皆是生滅。就这样妄念不起就是一念不生,前后际断,缘来心現,照体独立,舍识用根只是知,真正融入时,物我皆如内外合一,,无智无得,没有什么可以取或舍,都是水中月,镜中花,看明白它只是現在现前的境界而已。let go! Let’s go 继续像河水一样不断往前流,生命才能愜意又潇洒,自在逍遥。
就感受吧!顺、逆境都一样,平等感受。佛法只是要我去体验如何舍识用根,只要不起对立,无我当下也没有誰在修了。
近期因政府某两个部门随机又细入的审核,(註:因缘生滅)影响原本的工作进度。本以为马耒年有几天假,那我可以用来趕工,(註:想法也是妄念)但之前为了应对审核常遲回,身体太累终吃不消,(註:因缘不足,相不成現)只能放弃心念,放假一下。(註:回到当下)享受孩子抽时间陪吃饭、喝个下午茶聊聊天,很简单却很惬意,只因放下心念,好好去感受儿女温馨的陪伴,即时亨受当下的清闲。之后又各有各忙了。(註:吃喝聚散另一生滅)这是我小小的体会,融入享受它可以是這么简单的事。没能留住任何片刻,说出来分享也拿不岀来証明当时应付审核文件的小心翼翼,喝下午茶的清闲感受。清闲是修来的吗?不是,只是放下回到当下。
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没发觉這一点,這堂课
-念不生,前后际断…..我大概多明白了一些,就此而己。日常中希望常告介自己多用感受,体会生滅,減少嘮叨,用上方法动是身体,觸只是知,不动就專注呼吸,心自然自在。
感恩佛法及師父们慈悲,一路的引导着我们🙏🏻
【很棒的分享!继续 Go, Go, Go!】